AI在线 AI在线

可信AI技术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蚂蚁数科助力破解大模型应用“安全可信”难题

作者:新闻助手
2025-04-21 09:47
4月19日,2024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在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揭晓并颁奖,由清华大学、北京中关村实验室和蚂蚁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联合项目《高效协作的互联网动态行为安全可信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网络环境日益复杂,恶意流量攻击和隐蔽未知应用风险在互联网中泛滥,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可信的互联网环境,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追求。 由清华大学、北京中关村实验室及蚂蚁集团等联合提出的“高效协作的互联网动态行为安全可信关键技术”,创新提出了分层传递和高效求解的智能协作体系技术思路,通过模型表达、知识共享和应用支撑,在实现安全信息获取、传递和协作的同时,显著提升了互联网应对未知应用风险的能力。

4月19日,2024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在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揭晓并颁奖,由清华大学、北京中关村实验室和蚂蚁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联合项目《高效协作的互联网动态行为安全可信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可信AI技术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蚂蚁数科助力破解大模型应用“安全可信”难题

近年来,网络环境日益复杂,恶意流量攻击和隐蔽未知应用风险在互联网中泛滥,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可信的互联网环境,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追求。由清华大学、北京中关村实验室及蚂蚁集团等联合提出的“高效协作的互联网动态行为安全可信关键技术”,创新提出了分层传递和高效求解的智能协作体系技术思路,通过模型表达、知识共享和应用支撑,在实现安全信息获取、传递和协作的同时,显著提升了互联网应对未知应用风险的能力。

据了解,蚂蚁集团长期深耕可信AI技术,主要应用于反欺诈、反洗钱、企业联合风控等场景。该技术的应用将网络黑产中隐蔽行为的识别精度提升超过12%。同时大幅提升了支付宝的黑产防御能力,将支付宝资损率降至亿分之0.98,远远低于国际同类机构水平。

作为蚂蚁集团旗下科技业务子公司,蚂蚁数科将蚂蚁集团的前沿技术对外输出至产业,致力于在大模型时代为企业提供安全可信的技术服务。应用蚂蚁智能风控技术打造的蚂蚁数科蚁盾AI风控引擎,融合生成式AI技术,大幅提升风控智能化水平。能够在风险管理复杂度综合降低50%的前提下,将风险对抗时效从天级别降低到了小时级别。目前已服务金融、出行、电商等十多个行业的 1000 余家企业。

大模型安全可信已成企业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核心需求。在大模型内容安全方面,蚂蚁数科推出了面向推理模型的全链路风险防御方案,覆盖输入层、推理层到输出层全链路,为大模型在企业的应用落地与安全合规保驾护航。在模型服务可信层面,蚂蚁数科推出的可信智能体技术在大模型侧、智能体供给侧、智能体执行侧及场景评测和归因环节发挥作用,助力企业打造搭建可靠、可控、可优化的智能体应用,真正让企业级智能体服务从“可用”迈向“可信”。

项目主要完成人、蚂蚁数科CEO赵闻飙表示,“安全可信是AI大模型在产业应用落地的核心与关键。蚂蚁数科持续深耕可信AI技术,提升大模型在企业应用的安全性、专业性与可靠性,加速大模型在企业级场景的落地应用,赋能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据了解,赵闻飙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曾获得及申报技术专利一百三十余项,荣获过“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有影响力的科技奖项。

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是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重要奖项之一,由院士领衔专家组评定,旨在表彰那些在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求技术创新性突出,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

相关标签:

相关资讯

机器之心CVPR线下论文分享会干货集锦,同时邀你报名ACL 2021论文分享会

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热,AAAI、NeurIPS、CVPR 等顶级学术会议的影响力也愈来越大,每年接收论文、参会人数的数量连创新高。但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国外举办的学术会议都转为了线上,无法满足学者们现场交流的需求。以 CVPR 为例,2019 年,CVPR 注册参会人数高达 9227 人,其中来自国内的参会人数就达到 1044 位。因此,在 2020 年和 2021 年,国内 AI 从业者因疫情限制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
7/1/2021 2:16:00 PM
机器之心

人工智能向“上”生长,可信AI渐行渐近

一位刚刚上路的新手驾驶员,如何成长为「老司机」?显然,Ta必须经过足够时间和里程的驾驶练习,才能够熟练、从容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路况和紧急事件。所以尽管自动驾驶系统也会在投入使用之前历经大量的真实道路测试,但就算是科学文明相当普及的今天,仍有很多人依旧做不到将开车这件事「放心地交给AI」,毕竟摆在人们眼前的却是道不尽的争议和说不明的驾驶事故,而事故的发生可能是技术,算法,道路,数据,传输,天气,驾驶员等多重主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的,权责划分十分困难。具体从算法层面看,由于驾驶场景天然对安全性有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自动驾驶
12/24/2021 10:26:00 PM
机器之心

深度剖析|可信AI 征途中的技术实践与应用机遇

「机器之心2021-2022年度AI趋势大咖说」聚焦「驱动未来的AI技术」与「重塑产业的AI科技」,推出线上分享,共邀请近40位AI领域知名学者、产业专家及企业高管通过主题分享及多人圆桌等形式,与行业精英、读者、观众共同回顾 2021年中的重要技术和学术热点,盘点AI产业的年度研究方向以及重大科技突破,展望2022年度AI技术发展方向、AI技术与产业科技融合趋势。
7/20/2022 5:48:00 PM
机器之心Pro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