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突发!字节AI Lab将整体并入Seed团队!字节AI Lab消亡史全梳理:比达摩院更早,曾撑起抖音推荐神话,如今彻底退出舞台

作者: 李美涵
2025-04-16 04:45
编辑 | 李美涵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据《AI科技评论》报道,字节跳动 AI Lab 将整体并入 Seed 团队,标志着这个成立已久的老牌研究院式组织,正在被一种更“扁平化”的新型研发模式彻底取代。 自 2025 年 2 月原 Google DeepMind 副总裁吴永辉加入字节以来,字节的 AI 业务陆续迎来一系列组织架构和人事上的重大调整。 原本由朱文佳独立负责的 Seed 部门,如今逐步演变为吴永辉与朱文佳分工协作的双负责人机制:朱文佳主抓模型应用方向,吴永辉则掌舵 AI 基础研究。

编辑 | 李美涵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据《AI科技评论》报道,字节跳动 AI Lab 将整体并入 Seed 团队,标志着这个成立已久的老牌研究院式组织,正在被一种更“扁平化”的新型研发模式彻底取代。

自 2025 年 2 月原 Google DeepMind 副总裁吴永辉加入字节以来,字节的 AI 业务陆续迎来一系列组织架构和人事上的重大调整。

原本由朱文佳独立负责的 Seed 部门,如今逐步演变为吴永辉与朱文佳分工协作的双负责人机制:朱文佳主抓模型应用方向,吴永辉则掌舵 AI 基础研究。

此次被并入的 AI Lab,其实早已在 AI 大模型热潮之前就被逐步边缘化:从字节的前沿创新团队转型为技术中台,由李航管理。自 Seed 成立后,李航于 2024 年起开始向朱文佳汇报,近期则转向向吴永辉汇报。

因此,这次 AI Lab 的归并并非仓促决策,而是一次早有预兆、顺势而为的组织收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字节内部的 AI 组织格局一向如谜团般复杂。AI Lab、Seed、Flow 曾共同构成一套“拼图式”的研发体系。而如今,这张拼图正逐渐被整合为一幅更清晰的图景。

回顾这场组织重构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字节对 AI 架构的每一次重大调整,几乎都踩在了技术浪潮变化的节奏点上。

AI Lab 昔日辉煌:算法是抖音崛起的技术基石

成立于2016年,最初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前常务副院长马维英负责,直接向张一鸣汇报。

成立之初,AI Lab 的核心任务是为字节跳动的内容平台打造 AI 驱动的创新技术,涵盖推荐算法、短视频特效、个性化分发等方向。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今日头条、抖音等主力产品,是抖音成长为“国民级应用”的技术基石,也一度奠定了字节在国内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作为对比,字节是那一轮AI Lab建设浪潮中鲜见的初创公司,它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甚至早于阿里,后者直到2017年5月才宣布成立达摩院。

在高峰时期,AI Lab 下设多个子团队,涵盖机器人、AI4S 等前沿技术方向,2018 年团队规模达 150 人,成为字节内部最核心的 AI 研究力量之一。

马维英曾在公开演讲中指出,字节 AI 的目标是“让内容分发变得更智能、更个性、更社交,也无处不在”。这也为字节人工智能实验室明确了定位——为业务本身提供AI赋能。

随着抖音逐渐成熟,商业化成了首要议题。2020年年中,马维英选择离开字节,回归学术界,赴清华大学从事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此后,AI Lab 由原腾讯 AI Lab 科学家李航接任。

在众多AI大牛离开后,AI Lab经过了一系列重组,各个组被拆分到不同的业务线,比如图像视觉的一部分人就被划分到商业化团队下,为公司一些业务提供技术中台支持,如抖音的手势、肢体识别等AI功能。

这次重组后,整个AI Lab只剩下不到50人,主要做一些偏学术方向的研究,比如机器人等,原先的视觉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都已不存在。

马维英曾坦言:“AI Lab 需要很勇敢,替公司冒最大的风险。如果我们不冒的话,其它部门都没办法承担某些风险。”

但当这些风险逐渐被替代为确定性业务之后,留给他“冒险”的空间,也不多了。

AI潮来临,Seed应运而生,AI Lab 人才逐步流向新中枢

随着 ChatGPT 横空出世,全球新一轮 AI 热潮骤然升温。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模型浪潮,字节并未选择复兴 AI Lab,反而另起炉灶,设立了独立于原有架构之外的新部门。

彼时,AI Lab 已不复当年盛况。而在新 AI 部门的持续扩张中,其剩余的核心力量也通过“活水”机制不断流向 Seed 和 Flow 等新中枢。

起初,字节在大模型方向上的布局尤为低调,甚至一度被质疑“入场太晚”。到了2024年年初,字节CEO梁汝波在全员会上反思公司对大模型反应“迟钝”“直到2023年才开始讨论GPT”。

为了应对新一轮大模型竞争,字节决定回归“始终创业”的价值观,建立独立的新组织,在探索中逐渐调整组织架构。

当年 2 月,字节跳动启动大模型团队的组建,这便是后来的 Seed 雏形,由时任 TikTok 产品技术负责人朱文佳带队,分为语言和图像两个模态方向。据报道,当时的语言大模型团队由字节搜索部门牵头,目前团队规模在十数人左右;图片大模型团队则由产品研发与工程架构部下属的智能创作团队牵头。

而在产品侧,字节跳动在今年6月开始内部测试一款AI对话类产品“Grace”,也就是后来推出的豆包前身。但在当时,这一内部项目团队隶属字节技术中台,还没有组建单独的产品部门。

直到 2023 年 11 月,字节正式成立 AI 应用部门 Flow,专注于面向 C 端的产品落地。此后一年内,相继推出“豆包”“猫箱”“豆包爱学”等 AI 应用产品,逐步补齐应用层布局。

至此,字节的 AI 核心架构初步成型:Flow 负责产品落地,Seed 聚焦模型研发。截至 2023 年底,两者已经被确立为与抖音、TikTok、火山引擎等业务并列的核心一级部门。

于是,AI Lab 的存在感愈发模糊,其在组织体系中的定位也变得愈加尴尬。

AI Lab并入后,字节会发生哪些变化?

2025 年 1 月,字节跳动加大在人工智能(AI)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豆包大模型团队内部组建了一支代号为“Seed Edge”的长期 AGI 研究团队,专注探索更具不确定性和长期性的课题,彰显出字节在通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战略决心。

次月,谷歌 Fellow 吴永辉博士正式离职 Google DeepMind,加入字节跳动,未来将主导基础研究方向。这位深耕 AI 领域长达 17 年的老将,曾在谷歌主导神经机器翻译、RankBrain 等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图片图片

2025 年 3 月 18 日,朱文佳与吴永辉首次以联合身份主持 Seed 全员会议,明确 Seed 部门的首要目标:探索智能的上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AI Lab 并入 Seed 之后,字节内部的组织结构并未随之趋于明晰,反而显露出新的张力与不平衡。

在字节大模型团队架构调整之后,多名原来向朱文佳汇报的算法和技术负责人转向吴永辉汇报,其中包括字节AML和豆包大模型Foundation团队负责人项亮、字节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总监李航、字节豆包大模型视觉多模态生成负责人杨建朝、字节豆包大模型大语言模型团队负责人乔木、某隐姓埋名的负责人(应该是周畅)和去年加入字节的原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黄文灏等5-1和4-2级别的AI大佬。

随着多名-1负责人汇报关系调整,朱文佳成了暂时的“光杆司令”。

目前,朱文佳负责的“模型应用”业务具体范围尚不明晰,毕竟字节已有专门负责AI创新应用开发的Flow团队。

此前,Seed与Flow的分工较为明确,AI助手豆包便是由Flow团队开发,其负责人朱骏是TikTok前身Musical.ly的创始人。

所以,是否组织会有进一步的调整,仍值得关注。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AuaZ0-jSiep3LW774OOnXg

2.https://m.cls.cn/detail/1528495

3.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21A04CGG00

想了解更多AIGC的内容,请访问:

51CTO AI.x社区

https://www.51cto.com/aigc/

相关标签:

相关资讯

字节打造大模型TTS:不仅能高保真合成,而且支持调整编辑

通过高保真合成语音与真人语音无异。首先来听一段《凡人修仙传》:你猜的没错,这段有声书并非来自某个专业制作团队,而是一个 AI 模型 Seed-TTS,而这个模型则是来自字节跳动的 Seed Team。TTS 是指文本转语音,这是一种具备诸多妙用的技术,像是让个人智能助理说话、为视频或游戏配音、辅助视障人士、制作有声书等等。对于 TTS 技术研发者来说,流畅自然的表达一直以来都是值得追求的重要目标。字节跳动 Seed Team 发布的 Seed-TTS 不只是一个模型,而是一整个模型系列。论文标题:Seed-TTS:
6/18/2024 3:10:00 PM
机器之心

消息称字节整合 AI 研发团队,AI Lab 即将全部并入 Seed

Seed 自成立就在不断吸纳来自字节内外的人才。除收拢搜索、AML、AI Lab等内部部门中大模型方向人才外,对外也在积极争抢人才。
4/16/2025 12:27:19 PM
清源

字节启动AGI长期研究计划,代号Seed Edge

1月23日,据媒体报道,字节豆包大模型团队已在内部组建AGI长期研究团队,代号“Seed Edge”,鼓励项目成员探索更长周期、具有不确定性和大胆的AGI研究课题。 接近字节的知情人士透露,Seed Edge的目标是探索AGI的新方法,代号名中Seed是豆包大模型团队名称,Edge代表最前沿的AGI探索。 Seed Edge鼓励跨模态、跨团队合作,为项目成员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实行采用更长周期的考核方式,以保障挑战真正颠覆性的AGI课题。
1/23/2025 9:29:00 AM
新闻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