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 U-Nets Great Again!北大&华为提出扩散架构U-DiT,六分之一算力即可超越DiT

AIxiv专栏是机器之心发布学术、技术内容的栏目。 过去数年,机器之心AIxiv专栏接收报道了2000多篇内容,覆盖全球各大高校与企业的顶级实验室,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与传播。 如果您有优秀的工作想要分享,欢迎投稿或者联系报道。
图片
AIxiv专栏是机器之心发布学术、技术内容的栏目。过去数年,机器之心AIxiv专栏接收报道了2000多篇内容,覆盖全球各大高校与企业的顶级实验室,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与传播。如果您有优秀的工作想要分享,欢迎投稿或者联系报道。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Sora 的发布让广大研究者及开发者深刻认识到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扩散模型的巨大潜力。作为这一类的代表性工作,DiT 模型抛弃了传统的 U-Net 扩散架构,转而使用直筒型去噪模型。鉴于直筒型 DiT 在隐空间生成任务上效果出众,后续的一些工作如 PixArt、SD3 等等也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直筒型架构。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U-Net 结构是之前最常用的扩散架构,在图像空间和隐空间的生成效果均表现不俗;可以说 U-Net 的 inductive bias 在扩散任务上已被广泛证实是有效的。因此,北大和华为的研究者们产生了一个疑问:能否重新拾起 U-Net,将 U-Net 架构和 Transformer 有机结合,使扩散模型效果更上一层楼?带着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了基于 U-Net 的 DiT 架构 U-DiT。图片
  • 论文标题:U-DiTs: Downsample Tokens in U-Shaped Diffusion Transformers

  •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5.02730

  •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YuchuanTian/U-DiT

从一个小实验谈开去首先,研究者开展了一个小实验,在实验中尝试着将 U-Net 和 DiT 模块简单结合。然而,如表 1 所示,在相似的算力比较下,U-Net 的 DiT(DiT-UNet)仅仅比原始的 DiT 有略微的提升。图片                               在图 3 中,作者们展示了从原始的直筒 DiT 模型一步步演化到 U-DiT 模型的过程。根据先前的工作,在扩散中 U-Net 的主干结构特征图主要为低频信号。由于全局自注意力运算机制需要消耗大量算力,在 U-Net 的主干自注意力架构中可能存在冗余。这时作者注意到,简单的下采样可以自然地滤除噪声较多的高频,强调信息充沛的低频。既然如此,是否可以通过下采样来消除对特征图自注意力中的冗余?Token 下采样后的自注意力由此,作者提出了下采样自注意力机制。在自注意力之前,首先需将特征图进行 2 倍下采样。为避免重要信息的损失,生成了四个维度完全相同的下采样图,以确保下采样前后的特征总维度相同。随后,在四个特征图上使用共用的 QKV 映射,并分别独立进行自注意力运算。最后,将四个 2 倍下采样的特征图重新融为一个完整特征图。和传统的全局自注意力相比,下采样自注意力可以使得自注意力所需算力降低 3/4。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加入下采样操作之后能够显著模型降低所需算力,但是却反而能获得比原来更好的效果(表 1)。图片U-DiT:全面超越 DiT根据此发现,作者提出了基于下采样自注意力机制的 U 型扩散模型 U-DiT。对标 DiT 系列模型的算力,作者提出了三个 U-DiT 模型版本(S/B/L)。在完全相同的训练超参设定下,U-DiT 在 ImageNet 生成任务上取得了令人惊讶的生成效果。其中,U-DiT-L 在 400K 训练迭代下的表现比直筒型 DiT-XL 模型高约 10 FID,U-DiT-S/B 模型比同级直筒型 DiT 模型高约 30 FID;U-DiT-B 模型只需 DiT-XL/2 六分之一的算力便可达到更好的效果(表 2、图 1)。图片图片在有条件生成任务(表 3)和大图(512*512)生成任务(表 5)上,U-DiT 模型相比于 DiT 模型的优势同样非常明显。图片图片研究者们还进一步延长了训练的迭代次数,发现 U-DiT-L 在 600K 迭代时便能优于 DiT 在 7M 迭代时的无条件生成效果(表 4、图 2)。图片图片U-DiT 模型的生成效果非常出众,在 1M 次迭代下的有条件生成效果已经非常真实。图片论文已被 NeurIPS 2024 接收,更多内容,请参考原论文。

相关资讯

AIGC时代的视频扩散模型,复旦等团队发布领域首篇综述

AI 生成内容已经成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最热门话题之一,也代表着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近年来,随着 Stable Diffusion、DALL-E3、ControlNet 等新技术的发布,AI 图像生成和编辑领域实现了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并且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探讨。这些方法大多基于扩散模型,而这正是它们能够实现强大可控生成、照片级生成以及多样性的关键所在。然而,与简单的静态图像相比,视频具有更为丰富的语义信息和动态变化。视频能够展示实物的动态演变过程,因此在视频生成和编辑领域的需求和挑战更为复杂。尽管在

真正实现一步文生图,谷歌UFOGen极速采样,生成高质量图像

最近一年来,以 Stable Diffusion 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生图扩散模型彻底改变了视觉创作领域。数不清的用户通过扩散模型产生的图片提升生产力。但是,扩散模型的生成速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因为降噪模型依赖于多步降噪来逐渐将初始的高斯噪音变为图片,因此需要对网络多次计算,导致生成速度很慢。这导致大规模的文生图扩散模型对一些注重实时性,互动性的应用非常不友好。随着一系列技术的提出,从扩散模型中采样所需的步数已经从最初的几百步,到几十步,甚至只需要 4-8 步。最近,来自谷歌的研究团队提出了 UFOGen 模型,一

爆火Sora背后的技术,一文综述扩散模型的最新发展方向

为了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想象力,深度生成模型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模型能创造逼真的样本,尤其是扩散模型,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扩散模型解决了其他模型的限制,如 VAEs 的后验分布对齐问题、GANs 的不稳定性、EBMs 的计算量大和 NFs 的网络约束问题。因此,扩散模型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备受关注。扩散模型由两个过程组成:前向过程和反向过程。前向过程把数据转化为简单的先验分布,而反向过程则逆转这一变化,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拟微分方程来生成数据。与其他模型相比,扩散模型提供了更稳定的训练目标和更好的生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