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
经历了OpenAI的o3和谷歌的Gemini 2.5 Flash发布之后,AI圈的注意力再一次给到了编程赛道。
最近一个争议比较大的新闻,要属“OpenAI收购Cursor不成,反过来要收购AI编程初创里的老二Windsurf”。30亿美元,特别是对于一家仅仅成立2年,且目前品牌运营时间仅约5个月的创业公司来说,可以说是非常体面和梦寐以求的退出额度。
很多人更多把此事当成个新闻看,但其实这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整体上看,其实并不太看好OpenAI这次的收购。
1.Windsurf前景未明
先来看下Windsurf这家公司。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Codeium,这款产品致力于“vibe code”,激发代码活力,初始团队由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组成,投资人包括Founders Fund、General Catalyst、Greenoaks 和 Kleiner Perkins。据TechCrunch 今年2月的报道,Windsurf 正在进行一轮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了 28.5 亿美元。
去年年底,这家公司的用户体量已超过了百万级。公司首页上,YC总裁 Garry Tan的好评十分醒目:工程师使用Windsurf,就像他们绑上了火箭助推器一样!
据说该公司拥有超过一百万用户。不过这对于Cursor而言,光月活就达到了百万。下面是Windsurf的界面,可以看出跟大多数AI编程产品大同小异。功能上也无非这三种:
- 自动补全。当你输入代码时,AI会提示整行或函数的其余部分,你通常可以通过单次按键接受。
- 侧边栏问答。代码窗口本身会有一个集成的侧边栏,你可以要求模型修改几个文件。你会得到反馈,然后你可以选择应用或修改。
- 代理流程。即一个AI模型在整个代码库上不断运行,通常以一个非常模糊或高级的提示为起点,并配备了编写、运行以及分析代码和计算机系统的工具。
不同的产品往往会在这三个方面做到差异化。比如Copilot在自动补全方面做得很好,而Claude Code咋额在代理流程方面表现出色。
此外,有的产品旨在为非技术人员提供最好的服务,比如Bolt或Replit,而有些则针对大型企业,比如Copilot。
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化”最终只会在产品上产生1-2%的差异。因为,这些工具的用户体验和核心功能本质上是相同的:将AI模型集成进一个代码编辑环境。
Windsurf 截图
Cursor截图
其实,这类工具在两年前还在背业界诟病为“GPT套壳”,因为它们实际上并不在模型层竞争,而是允许用户选择和切换任何大型LLM提供商。而这一类的工具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完全免费和开源的平替品,如Avante等等。
所以,首先Windsurf这家公司的用户实在太少,有网友甚至戏称为“当你试图通过谷歌搜索其相关信息时,得到的大多是关于这项‘风帆冲浪’运动的数据。”
其次,虽说在产品人群的定位和产品体验上跟Cursor有一定的差异化,但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
最后,对于套壳大模型的应用而言,本身的保鲜期就面临着极严峻的挑战,它们的长期机会是有限的,即便是有显著先发优势的Cursor,同样也没有任何护城河或粘性。这就意味着,市场的切换成本极低,一旦有免费版本或具有更好企业支持的版本时,用户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切换。
多说一嘴,Cursor甚至连一个自己的平台都没有,只是VSCode的一个分支。有业内人士认为,像Cursor、Windsurf这样的AI编程工具,唯一的长期退出机会是被微软收购。
2.OpenAI收购Winsurf收益不大
这么一家套壳GPT的公司,用户量比Cursor更少,成立时间也比Cursor更短,品牌知名度也更低,未来增长前景只会越来于暗淡的公司,花30亿美元来收购它,对于OpenAI又有多少收益呢?
这简直令人咋舌:OpenAI到底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OpenAI现在无非就缺这两种资源,一是计算资源,二是数据。问题就在于Windsurf好像哪块都使不上劲儿。
很明显,Windsurf明显没有更多的计算资源可以给OpenIAI。更多的数据访问权限倒是有可能。但相较于微软的Github,Windsurf的用户体量值30亿美元吗?其次OpenAI与微软的关系到底有多糟,以至于他们无法再访问GitHub?
守着Github这座代码矿山,而去淘一座小沙滩,这多少有点离谱。
3.OpenAI财务状况并不宽裕
OpenAI一直是亏损运营,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微软也不再进行进一步的额外投资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不过好在,软银有钱。3月底,OpenAI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高达400亿美元,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营科技公司融资,公司的估值也达到了3000亿美元。
不过更糟糕的是,目前还不清楚OpenAI是否真的有400亿美元可以花。到目前为止,他们只实际筹集到了100亿美元,其余的由软银持有,前提是OpenAI在年底前真正成为一家盈利公司。
更不用说,如果说OpenAI真的把谷歌视为竞争对手,这些资金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花费400亿美元中的30亿美元去收购这样一家收益不大的初创,就更难合理化了。
4.OpenAI死磕AI编程产品或是一场慌不择食
当然,OpenAI收购Windsurf的意图明显,旨在通过整合Windsurf的技术和产品,增强自身在AI编程工具市场的竞争力。在大模型进入推理阶段之后,用打磨产品的方式来发展大模型成为了业内颇为认同的声音。
从上周OpenAI发布的编程产品Codex CLI就能看出此方面的端倪。而此前奥特曼就曾跟Cursor谈过收购的披露也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OpenAI收购Windsurf,是出于一种市场战略的考虑。OpenAI可能认为Windsurf将成为人们访问自家GPT模型的皇冠上的明珠,才会如此不遗余力地推进此事。
这有一定道理——OpenAI还宣布了一个社交媒体项目,这可能也是试图维持与独特数据源的联系,同时提供更本土化的方式以改善其分销体系并“商品化其互补品”。
这就有点类似于当年Facebook收购Instagram或WhatsApp。当时人们也批评这些交易价格过高。
不过,于编程赛道而言,GPT模型似乎并不是最好的。
即便是Windsurf,相信每个人基本上肯定都在使用的是Claude或者Gemini。毕竟,当Claude在编程方面突然变得非常出色时,Cursor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
所以这场收购似乎就变成了一项OpenAI倒逼自己的负担:
大模型方面,编程能力不如Claude或者Gemini,产品方面收购了一个看似门槛不高、且知名度、用户数都远不如Cursor、对不同LLM厂商进行套壳的AI工具。
矛盾点在于,如果Windsurf最终被独家绑定到OpenAI,许多用户可能会离开这个平台,而如果依旧让Windsurf套壳多家模型,那么OpenAI这起收购究竟又是图什么呢?
最后,唯一的解释就是,AI编程赛道过热了,以至于OpenAI收购Cursor不成,慌不择食。
参考链接:https://theahura.substack.com/p/tech-things-openai-buys-windsurf
想了解更多AIGC的内容,请访问:
51CTO AI.x社区
https://www.51cto.com/a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