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线 AI在线

AI席卷校园:百万条对话揭秘,Claude是代码救星还是作弊工具?

作者:新智元
2025-04-14 09:22
如今,AI不再只是专业的研究工具,它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的好帮手。 随着AI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教育环境,需要思考一系列关于学习、评估和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相关讨论都基于调查和对照实验,却缺乏学生在真实学习场景中自然融入AI的直接证据。

如今,AI不再只是专业的研究工具,它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的好帮手。

随着AI越来越深入地融入教育环境,需要思考一系列关于学习、评估和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相关讨论都基于调查和对照实验,却缺乏学生在真实学习场景中自然融入AI的直接证据。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Anthropic开展了一项针对高等教育中AI实际使用的大规模研究,分析了Claude.ai平台上100万条匿名学生对话记录。

报告的主要发现如下:

  • 理工科学生是Claude等AI工具的早期使用者,其中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计算机专业仅占美国学位的5.4%,但在Claude.ai的对话中,占比却高达36.8%。相比之下,商科、健康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Claude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 总结了学生与AI交互的四种模式,每种模式在数据中的占比大致相同(各占对话总数的23-29%),分别是直接解决问题、直接生成内容、协作解决问题和协作生成内容。
  • 学生使用AI主要是为了创造新知识和进行分析,如创建编程项目或分析法律概念。这与布鲁姆分类法中的高阶认知功能相契合。不过,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如何防止学生过度依赖AI,而放弃自身关键认知能力的锻炼?

教育领域的AI使用情况

研究人们如何使用AI模型时,保护用户隐私是重中之重。

Claude Insights and Observations(简称Clio)是一款自动分析工具,能帮助了解人们使用Claude的具体情况。

Clio能深入挖掘用户与Claude的对话内容,将其提炼成诸如「调试代码」「解释经济概念」等高层次的总结,从而发现AI的使用模式。

研究中,Clio分析了来自Claude.ai免费和专业账户约100万条匿名对话。

然后,进一步筛选出与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对话,如课程作业、学术研究,最终得到574,740条有效对话。

接着,Clio对这些对话进行分类汇总,从不同角度得出有价值的见解,包括不同学科在对话中的占比、学生与AI交互方式的差异,以及学生交给AI完成的任务类型等。

学生用AI做什么?

研究发现,学生使用Claude的主要目的,是跨学科地创建和优化教育内容,这类对话占比达到39.3%。

具体为设计练习题、润色论文、总结学术资料等。

33.5%的对话是让Claude为作业提供技术解答,如帮学生调试代码、修复编程错误、实现算法和数据结构,或解答数学难题。

其中部分行为可能存在作弊嫌疑,后面会详细讨论。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用来分析和可视化数据(11.0%)、辅助研究设计和工具开发(6.5%)、绘制技术图表(3.2%),以及进行翻译和校对(2.4%)。

下图是各学科常见请求的详细分类。

图片

各学科使用AI的情况

通过对比Claude.ai的使用模式和美国各学科颁发学士学位的数量,发现计算机专业使用Claude的比例极高。

虽然计算机专业在学士学位中仅占5.4%,但在Claude.ai的对话中却占了38.6%。这可能是因为Claude在编程方面的独特优势。

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Claude.ai的使用占比,也高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人数的占比(分别为15.2%和9.2%)。

理工科学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更早地将Claude用于学习。

这可能是因为计算机学生对Claude更熟悉,同时AI系统在处理STEM任务时,也更出色。

商科相关的对话在Claude.ai上仅占8.9%,而商科学位在美国学士学位中占比高达18.6%,可见Claude在商科领域的使用率较低。

图片

学生如何与AI互动

分析学生与AI的交互时,识别出了四种不同的交互模式,按照两个不同维度分类,具体如下图。

图片

第一个维度是「交互模式」,包括:

(1)直接对话,指的是用户期望尽快得到问题的答案,解决自己的疑问。

(2)协作对话,即用户主动与模型展开交流,通过对话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个维度是交互的「期望结果」,分为:

(1)解决问题,也就是用户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解释。

(2)生成输出,意味着用户想要生成像演示文稿、论文这类较长的内容。

这4种交互在对话中的占比相近(均在23%-29%之间),体现了学生对AI的多元应用。

传统的网络搜索通常只能提供直接答案,而AI支持更为丰富的交互方式,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以下是一些用于学习的案例:

  • 阐释哲学概念与理论,帮助理解其内涵。
  • 打造全面的化学学习资料,助力化学知识的学习。
  • 为作业讲解肌肉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和功能概念。

与此同时,AI也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AI作弊?」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确切答案,因为并不清楚Claude的每一个回复在具体学习场景中的实际用途。

比如「直接解决问题」的对话,既可能是学生在居家考试中作弊,也可能只是在检查练习题答案。

「直接生成成果」的对话,也许是学生想直接生成一篇论文,也可能是为进一步研究总结知识要点。

至于协作对话是否属于作弊,也取决于具体的课程规定。

实际上,近一半(约47%)学生与AI的对话属于直接对话,即参与度较低,只是单纯寻求答案或内容。

虽然很多对话是出于合理的学习目的(如询问概念性问题、生成学习指南),但还是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 让AI提供机器学习选择题的答案。
  • 直接获取英语测试题的答案。
  • 借助AI改写营销和商业文本,以躲避抄袭检测。

这些现象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如何有效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思考和讨论。

即使是协作对话,学习成果也可能存在争议。

比如「求解概率和统计作业问题并给出解释」,虽然涉及学生与AI的多次交流,但大部分思考过程是由AI完成的。

Anthropic会持续关注这些交互情况,努力甄别哪些真正有助于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特定学科的AI使用模式

不同学科的学生与AI的互动方式存在差异。

在自然科学与数学领域,学生的对话多围绕解决问题展开,常见的如「通过逐步计算求解特定概率问题」「为学术作业或考试题目提供详细解答」。

计算机科学、工程以及自然科学与数学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协作对话。而人文、商业和健康领域的学生,在协作对话和直接对话之间的选择相对均衡。

教育领域的对话中,生成输出的需求最为突出,占比达到74.4%。不过,这可能是由于筛选方法不够完善。

这表明,针对不同学科制定专门的AI教育策略,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图片

学生交给AI的认知任务

团队还研究了学生将哪些认知任务交给AI处理。

研究采用了布鲁姆分类法,这是一种在教育领域用于将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分类的框架。

虽然该框架最初是针对学生思维设计的,对其进行调整,用来分析Claude与学生对话时的回复。

研究结果显示,Claude主要承担高阶认知功能,创造(39.8%)和分析(30.2%)是最常见的操作。

低阶认知任务的占比相对较低,应用(10.9%)、理解(10.0%)和记忆(1.8%)。

图片

生成学术文本摘要、撰写论文反馈等生成任务,更多涉及创造。而解决微积分问题、解释编程基础知识等任务,则更多运用分析功能。

虽然AI具备这些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能自己运用这些技能。

比如,学生可以和AI共同完成项目,或者在其他场景中利用AI生成的代码来分析数据集。

不过,这确实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学生是否会过度依赖AI,导致自身认知能力发展受阻。

毕竟,如果基础技能得不到锻炼,就如同倒金字塔一样,难以稳固支撑高阶思维的发展。

相关标签:

相关资讯

刚刚,OpenAI首个智能体提前曝光!高级编码AI剑指400万年薪L6级工程师

AGI或许就在本周? 刚刚外媒爆料称,OpenAI暗藏的首个智能体项目「Operator」即将发布。 网友发现Operator已登陆ChatGPT,不过可能Pro用户最先用上这款AI智能体将与ChatGPT深度集成,直接可以接管你的屏幕,自动化完成任务。
1/24/2025 9:00:00 AM
新智元

比尔盖茨自述曾是熊孩子:16岁徒步数百英里,边走脑中边写BASIC代码

步入70岁之际,比尔·盖茨终于出版了自己人生中的首部自传《源代码》。 不同于以往的商业发展视角,无关对微软成就的宏大叙事,在这本书里,比尔·盖茨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创业故事一一铺陈开:生在一个优秀的家庭,撞上历史性技术变革与乐观情绪弥漫的时代,自己在个人电脑革命方兴未艾之时步入成年……过去十几年,比尔·盖茨一直站在技术发展的潮头浪尖,他关于科技、计算机、AI的每一次预测和思考都引人注目。 今年1月13日,他在阿联酋的阿布扎比CNN学院,分享了自己关于AI基数的最新洞见。
2/14/2025 9:05:00 AM
量子位

比尔盖茨自述:中学时期就开始偷偷996写代码

57年前的西雅图冬夜,一个瘦削少年翻出卧室窗户,奔向名为“C的立方”的计算机实验室。 比尔·盖茨不会想到,这段在寒夜中追逐代码的岁月,正悄然叩响数字时代的大门。 当湖滨中学的编程少年们以无偿劳动换取珍贵的上机时间时,一场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变革已在晶体管与二进制中孕育——在这个数字时代的黎明,一群年轻的先驱者站在了浪潮之巅,他们以智慧和勇气,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个人计算机软件。
2/21/2025 9:10:00 AM
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