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就是大模型能力+场景,基于大模型构建应用,首先要了解大模型的能力圈

在关于大模型应用方面,虽然也了解和应用过其中的一些技术;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发现,对大模型应用的认识还很浅显,因此在此记录一下自己的思考。 大模型应用的思考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底座技术,所有应用场景和技术都是构建在大模型之上;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没有搞清楚大模型能力和其它技术的关联和区别。 因此,在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大模型能力;所谓大模型的能力,就是模型开发人员怎么把模型做的更好更强,其中设计到模型的设计,训练等;具体有神经网络架构,模型蒸馏等等。

在关于大模型应用方面,虽然也了解和应用过其中的一些技术;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发现,对大模型应用的认识还很浅显,因此在此记录一下自己的思考。

人工智能应用就是大模型能力+场景,基于大模型构建应用,首先要了解大模型的能力圈

大模型应用的思考

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底座技术,所有应用场景和技术都是构建在大模型之上;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没有搞清楚大模型能力和其它技术的关联和区别。

因此,在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大模型能力;所谓大模型的能力,就是模型开发人员怎么把模型做的更好更强,其中设计到模型的设计,训练等;具体有神经网络架构,模型蒸馏等等。

当然,我们不需要关心大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及大模型为什么能做那么好或者那么差;我们仅需要知道大模型有哪些能力和功能即可。

比如爆火的deekseep的V3模型和R1模型,其中V3更多的偏向生成模型,而R1更擅长的是推理。

人工智能应用就是大模型能力+场景,基于大模型构建应用,首先要了解大模型的能力圈

前面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还没理解其中的含义;之所以说大模型的能力,那就是说我们要明白大模型就是大模型,其它任何附属于大模型的技术都不属于大模型的范畴。

比如说,RAG技术,function call技术,MCP技术,其实他们并不属于大模型本身的功能;特别是RAG,从技术上来看完全可以说RAG和大模型没什么关系。

而function call和MCP技术只是大模型使用外界功能,也就是调用外部接口的能力;而思维链才属于大模型本身的技术,让模型具备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但至于怎么让大模型使用外部工具,这个就是function call和MCP需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说,模型就是模型,功能就是功能,工具就是工具;但往往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把这些混为一谈;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构建应用的时候分不清什么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基于大模型开发的功能平台,它的核心能力其实是平台的设计和功能;和具体的大模型没直接关系,市面上有了更好的模型出现,那么直接把现有的模型换掉就行了,并不会影响到这些平台本身的业务和功能。

人工智能应用就是大模型能力+场景,基于大模型构建应用,首先要了解大模型的能力圈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方法论,很多人不知道怎么使用人工智能解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不懂这种方法论;导致自己的认知和方向有偏差,感觉自己明明学了好多东西,但却不知道能干啥。

大模型是核心,function call和MCP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工具;大模型可以选择集成function call和MCP的能力,也可以选择不使用这些功能。

function call和MCP属于大模型能力的一种扩展,就类似于一种可插拔组件,其是实现智能体(Agent)的技术手段。而思维链才是属于大模型本身的能力,大模型先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分析和拆解任务,其次再使用外部工具来完成任务。

当然,大模型实现function call并不需要具备网络接口调用的能力,大模型只需要按照需求生成调用接口所需要的参数,然后把参数传递给开发者写好的代码中即可。

相关资讯

OpenAI研究人员发现,AI无法解决大多数编程问题

2月24日消息,据外媒报道,OpenAI的研究人员承认,即使是最先进的AI模型仍然无法与人类程序员匹敌,尽管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坚称,到今年年底,他们将能够击败“低级”的软件工程师。 在一篇新论文中,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前沿模型,或最先进、最具突破边界的人工智能系统,“仍然无法解决大多数”编码任务。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sw-lancer的新开发基准,该基准基于自由职业者网站Upwork的1400多个软件工程任务。

Meta杨立昆引燃全民大讨论:美政府有些人被洗脑了,监管让开源变得像非法一样!Meta也犯过错!大模型不如猫,保质期就3年!

编辑 | 言征出品 | 51CTO技术栈(微信号:blog51cto)1月23日,在冬季达沃斯论坛的“辩论技术”环节,Meta公司副总裁兼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 Dava Newman、Axios首席技术记者Ina Turpen Fried(主持人)就未来十年前沿科技进行了时长47分钟的“全民”大讨论,话题涵盖了LLM、智能体、消费机器人、脑机接口、跨物种、太空探索,也讨论了非常让Meta敏感的“技术作恶”、审查监管、开闭源之争。 观众们更是抓住机会让两位嘉宾抖出了很多猛料。 Lecun表示,现在的大模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我认为当前 LLM范式的保质期相当短,可能只有3到5年。

DeepSeek R1 震撼登场:从介绍到使用

春节期间,DeepSeek 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为了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 身边很多非圈内人士茶余饭后也在讨论 DeepSeek,足以见得其火爆程度。 介绍DeepSeek 全称: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3 年 7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