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 AI 声音侵权案一审宣判,原告配音师获赔 25 万元

感谢据央视新闻消息,北京互联网法院今天上午对全国首例“AI 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 AI 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 AI 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 25 万元。IT之家汇总案件经过如下:本案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师,曾录制多部有声作品。去年其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 AI 化后,在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 App 上以“魔小璇”的名义对外出售。殷某以被告行为侵害其声音权为由,将“魔音工坊”的运营主体北京某智能公司等五被告起诉
感谢据央视新闻消息,北京互联网法院今天上午对全国首例“AI 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 AI 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 AI 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 25 万元。

IT之家汇总案件经过如下:

本案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师,曾录制多部有声作品。去年其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 AI 化后,在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 App 上以“魔小璇”的名义对外出售。

殷某以被告行为侵害其声音权为由,将“魔音工坊”的运营主体北京某智能公司等五被告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要求五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精神损失的侵权责任。

五被告均否认侵权,提出观点如下:

北京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认为,其 App 中的声音产品有合法来源,来自被告某软件公司。

软件公司称它使用的声音来源于被告影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影音公司认为它与原告有过合作,约定经原告录制形成的作品著作权归属其所有。

被告平台运营商与涉案产品的经销商,也称自己不构成侵权。

法官强调,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录音制品的授权并不意味着对声音的授权,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相关阅读:

《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全国首例“AI 声音侵权案”》

相关资讯

北京市首例“AI 换脸”软件侵权案宣判:国风博主短视频被“换脸”后制作成付费模板

据北京互联网法院消息,6 月 20 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了两起北京市首例“AI 换脸”软件侵权案件,认定使用他人视频“换脸”后制作模板再提供“换脸”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了他人的个人信息权益。两案原告廖某、吴某均系国风短视频模特,在全网拥有众多粉丝。被告是一款“换脸”App 的运营者。原告主张,在未经其授权同意的情况下,被告使用原告的出镜视频制作换脸模板,并上传至涉案换脸 App 中,提供给用户付费使用借此牟利。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肖像权。同时,被告未经原告同意擅自上传和使用了具有原告肖像信

可检测 AI 模型中“版权内容”,Patronus 推出 CopyrightCatcher API

专门开发大语言模型(LLM)评估工具的 Patronus AI 日前发布了一款名为“CopyrightCatcher”的 API,可用来检测大语言模型的输出结果中是否含有侵权内容,目前相关工具 DEMO 已经放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此访问下载。▲ 图源 Patronus AI 官方新闻稿Patronus AI 表示,市面上常见的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数据中经常含有受到版权保护的内容,因此这些模型很容易输出相应版权内容,从而为部署相关模型的企业带来重大法律风险,因此他们推出了 CopyrightCatcher API,旨

因使用生成式 AI 制作恶意软件,日本一 25 岁男子首次被判有罪

据《读卖新闻》25 日报道,日本一名 25 岁林(Hayashi)姓男子因滥用生成式 AI 制造电脑病毒,被东京地方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执行四年,标志着日本首次有因滥用生成式 AI 作出刑事定罪的案例。 据判决书等资料显示,去年 3 月 31 日,该男子左右在川崎市的住所中利用电脑和智能手机,通过生成式 AI 获取的恶意程序设计图(源代码)制作了类似勒索软件的电脑病毒。 此外,他还冒充他人骗取了手机通信卡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