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生成式 AI 将在 2023~2030 年产生 120 万~500 万吨的电子废弃物

研究显示,在不同情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 2023 年至 2030 年产生 120 万至 500 万吨的电子废弃物,并对生态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并走进日常生产与生活。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庞大的计算算力与硬件资源,以支撑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联合英国剑桥大学、以色列瑞赫曼大学的科研人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电子废弃物排放预测及管理策略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计算科学》上

该研究开发了人工智能需求-算法-算力-硬件关联的物质流核算方法,完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电子废弃物的情景预测与应对举措识别,为人工智能全球可持续治理提供了新的维度及支撑。

研究显示,在不同情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 2023 年至 2030 年产生 120 万至 500 万吨的电子废弃物,并对生态环境及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研究识别发现,通过实施相关循环经济战略,可以减少 16% 至 86% 的电子废弃物

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生成式 AI 将在 2023~2030 年产生 120 万~500 万吨的电子废弃物

AI在线附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8-024-00712-6

相关资讯

30倍于传统方法,中国科学院团队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糖-蛋白质作用位点

糖类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对生命至关重要。了解糖类如何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调节蛋白质,可以为解决关键的生物学问题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机遇。然而,糖类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验识别糖-蛋白质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位点提出了挑战。在这里,中国科学院团队开发了一种深度学习模型 DeepGlycanSite,它能够准确预测给定蛋白质结构上的糖结合位点。DeepGlycanSite 将蛋白质的几何和进化特征融入具有 Transformer 架构的深度等变图神经网络中,其性能显著超越了之前的先进方法,并能有效预测各种糖类分

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发布,中国科学院打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 9 月 19 日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Sigma Geography)。据介绍,该大模型是专注于地理科学的专业语言大模型,具备处理地理科学相关问题的专业能力。研发团队完成了地理学全谱系高质量语料库构建、地理科学语言大模型构建、地理科学研究智导平台研发等工作,让“坤元”具备“懂地理”“精配图”“知人心”“智生图”等特点,实现了地理专业问题解答、地理学文献智能分析、地理数据资源查询、地理数据挖掘分析、专题地图

谷歌大模型云服务上线,代码生成、PaLM for Chat首次亮相

想让 AI 帮你解释代码为什么出错?用谷歌的大模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