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公司洗牌期开始了。突然之间,几家明星初创纷纷传出消息,寻求收购。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字、过往战绩也都不错:
Adept,估值超 10 亿美元,由 Transformer 作者创立;
Humane,估值 7.5-10 亿美元,打造出爆火 AI 新硬件 AI Pin;
Stability AI,Stable Diffusion 打造者,最早一批 AI 独角兽。
与此同时,由前谷歌高引科学家 Yi Tay 创立的 Reka AI,与收购方谈判破裂。老黄盛赞的搜索工具 Perplexity,在更早些时候也考虑过被收购或合并。
怎么 AI 圈突然掀起了一股“收购潮”?有人求卖身、有人求吞并……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啥?
多家公司被曝寻求收购
先从两年前 Transformer 一作 Ashish Vaswani(已离任)参与创立的 Adept 说起。
另一名 Transformer 作者 Niki Palmer 也是联创之一,蹊跷的是后来和 Ashish 一起跑路创立了另一家 AI 办公自动化公司 Essential AI。
在此之后,Adept 的三名联创,就只剩下了华人 David Luan 一人。
该公司估值 10 亿美元,此前已获得 4 亿美元的融资,参投机构既有 Frontiers Capital 等专业的投资公司,也包括微软、英伟达等著名科技公司;
个人投资者则有 LinkedIn 联创 Reid Hoffman、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前特斯拉自动驾驶负责人 Andrej Karpathy、Adobe 首席产品官 Scott Belsky 等。
其推出的首个大模型产品是 2022 年推出的 ACT-1,基于 Transformer 创建,功能是在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后代替人类操作电脑。
就在上个月,Adept 还登上了福布斯最新的 2024“AI 50 强”排行榜,如今却开始踏上了寻找买家的路。
知情人士表示,可以确信 Adept 已经和 Meta 进行过沟通。
又如红极一时的可穿戴 AI 设备 Humane AI Pin,其公司被匿名人士透露也在与一名财务顾问接触,寻找意向买家,目标价格是 7.5-10 亿美元。
公司成立于 2018 年,到去年年底的估值 8.5 亿美元,创始人是前苹果高管 Bethany Bongiorno 和 Imran Chaudhri,在产品信息公开之前就已经筹集了约 2.3 亿美元。
知名的投资者包括微软、高通,以及 OpenAI CEO 阿尔特曼等。
直到去年六月,该公司的首个产品 AI Pin 才开始与公众见面,正式发布时间则是今年四月(本来计划是二月,后因故推迟)。
这款 AI Pin 配备了传感器、和一个小型投影仪,可以将显示内容投射到包括手掌在内的任何表面,同时包含生成式 AI 功能。
售价 699 美元,此外每月还要花 24 美元订阅服务,高昂的价格,再加上电池寿命和过热等问题,产品推出之后门可罗雀。
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收不回来,Humane 也陷入了这种四处求收购的局面。
还有谷歌和 Meta 科学家前年创立的大模型公司 Reka AI,与数据仓库平台 Snowflake 进行了一场 10 亿美元的收购谈判。
在上一轮融资中,Snowflake 就已经参与其中,当时 Reka 的估值为 3 亿美元。
结果与前面的 Adept 和 Humane 一样都是没谈拢,但不同的是,Reka 的收购被曝中止,疑似原因是 Reka 认为 Snowflake 开出的价格太低。
Stability AI 则只是传出了考虑求合并,具体进度不得而知。
Perplexity 曾在 1 月传出相关消息。不过随着后面马上官宣了 B 轮 7360 万美元融资,求收购计划疑似中止,最近还被曝正寻求更新一轮融资,金额可能达到 2.5 亿美元。
为啥有的人急于求收购?而有的人又中止计划?
这又反映出当下 AI 圈内的哪些问题?
为啥出现“收购潮”?
具体分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对于 Humane 的急于出售,很多人都认为是为了找人接盘。
在 AI Pin 正式发售后,风评立马崩塌。产品太鸡肋,不少人觉得这就是个 App 而已。
7.5-10 亿美元的报价,多少有点搞笑了。
更多公司考虑出售的原因则来自成本压力、不确定的商业模式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Stability AI 寻求收购的直接原因是资金短缺。
2024 年第一季度,Stability AI 收入不到 500 万美元,亏损超过 3000 万美元。并且欠着云厂商和其他企业将近 1 亿美元。
被视为谷歌竞对的 AI 搜索明星公司 Perplexity 也被曝,至少与 4 家公司讨论过合并事宜。
因为公司担忧,更长时间内,拿到的融资以及收入能否和 AI 模型开发所需的天价成本之间达成平衡?
而深入来看,两家公司面临的困境都与不确定的商业模式有关。
Stability AI 凭借开源模型 Stable Diffusion 一战成名,但这也导致它如今都没平衡好开源和商业化之间的问题。
在 Stable Diffusion 引爆 AI 绘画领域后,市场竞争马上激烈起来,一时之间谷歌、OpenAI 等都来瓜分市场,在 To C 方面还有 Midjourney 竞争。随着趋势演进,开源成了 Stable Diffusion 的核心竞争力,但这迟迟无法给公司带来明显盈利,直到去年 12 月,Stability AI 才推出付费模式。
而从开源向付费转型,似乎还成为 Stability AI 不再稳定的导火索。
今年 3 月,Stability AI 内部大动荡,CEO、核心研发团队均宣布辞职。背后原因疑似和投资人有关,因为投资者就公司财务情况向管理层施压,CEO 也表示离职后自己将继续做开源。
另一边 Perplexity 的商业模式也不够清晰,它的变现方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和 API 付费,年度经常性收入达到 800 万美元。
可是和算力成本、自研模型费用比起来,这些收入显然微不足道。
阿尔特曼曾表示,GPT 的开发成本超过 1 亿美元。The Information 消息称,今年 1 月 Anthropic 收入的一半都用来向亚马逊、谷歌云支付服务器费用。
与此同时,AI 初创企业还要面临与科技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业内逐渐达成共识,想要和微软、谷歌、Meta 角逐,哪怕筹集到 10 亿美金可能都不够。
Databricks 的 CEO 有过一句灵魂发问:
做的事有多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活下来吗?
举个栗子,主打翻译的 AI 企业 DeepL 成立于 2017 年。大模型浪潮到来后,他们还是专注在翻译领域,向普通人和企业客户提供服务。据了解,他们已在商业、政务领域拥有 10 万客户。近期刚刚完成 3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 20 亿美元。
以 AI 陪伴出名的 Character.ai 在主推 To C 业务的同时,被曝近期也在寻求与 Meta、xAI 合作。
同样的,寻求收购也是活下来的方式之一。比如专注于企业级 AI 服务的 Writer 被曝,最近至少与 3 家企业进行谈判。
此外,还有一部分收购的发生是因为巨头想要抢人、抢技术、抢资源。
今年 3 月,微软和 Inflection 达成协议,Inflection 将把技术授权给微软,创始人穆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yleyman)和卡伦・西蒙尼安(Karén Simonyan)成为微软成员,直接领导一个新部门 Microsoft AI。同时 Inflection 的大部分员工也一同加入微软。已经完成 15 亿美元融资的 Inflection 就此被拆分,对话聊天机器人 Pi 也在逐渐被关停。
大数据行业头部竞对 Databricks、Snowflake(可以理解成大数据的可口 vs 百事),则先后在去年上半年吞并 AI 初创公司。
Databricks 以 13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大模型初创公司 MosaicML,将其纳入自身业务。如今收购 Reka 未果的 Snowflake,在去年 5 月以 1.5 亿美元收购 AI 搜索引擎公司 Neeva,当时 Neeva 的估值约 3 亿美元。
总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大模型领域进入了新一轮洗牌期。
根据 PitchBook 统计,过去 3 年中,全球大约 2.6 万家创企共计融资了 3300 亿美元。
量子位智库分析,AIGC 产业投资正在呈现方向性转移:模型层投融资雪球效应明显,资源向头部聚集,潜在资本重点看向应用层。
对比来看国内,不提光年之外情况太特殊,也有聆心卖身智谱的先例。
所以这种洗牌、整合资源的趋势一直都有,只不过国外近期集中爆发,国内受近期 API 价格战的影响,可能还有变数。
目前,国内大模型市场头部效应已经初步显现,第一梯队的特征已十分明显:有独角兽级估值、有自研大模型、应用产品开始落地。
而其他不在第一梯队的玩家,便很容易面临资金、盈利等方面的困境。
但话说回来,AI 初创企业该如何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是像 DeepL 一样找准需求场景,不搞花里胡哨的大模型也能起飞?
还是像 Character.ai 一样靠 To C 搞名气,同时也找 Meta、xAI 搞 To B 合作?这还需要大家一起探索。
你觉得呢?
参考链接:
[1]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ai-agent-startup-adept-has-talked-to-potential-buyers-including-meta
[2]https://ca.news.yahoo.com/humane-creator-700-ai-pin-121308479.html
[3]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5-22/wearable-ai-startup-humane-is-said-to-explore-potential-sale
[4]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as-ai-costs-soar-some-startups-consider-selling
[5]https://www.nytimes.com/2024/04/29/technology/ai-startups-financial-reality.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 (ID:QbitAI),作者:明敏 克雷西